时间:2024-05-04作者:admin浏览: 次
优贝注册这些平时在普通市民眼里看来除邋里邋遢之外,并无其他特点的“叫花子”却令人惊异地表现出越来越“职业化”的倾向——为了乞讨,他们成规模地走上了“集团化”的道路;为了乞讨,他们划定了严格的内部界限,严禁“同行”手伸过界;为了乞讨,他们已掌握多种博取同情欺骗善心人士的办法……这一切不得不使人感叹:面对这群日趋职业化的乞丐,好心的人们将如何对待?详情
面对城市里那些各式残疾的行乞者,在未获知这样的背景之前,相信,如我等城市居民,多半心有怜惜。多少次,小到两毛,大到一两元,我等总会慷慨解囊。但我们也随之发现,这个城市的乞丐似乎是越来越多……
杭州江边路的56号,紧挨着钱塘江路,与钱塘江边那一座座拔地而起的公寓大楼相比显得肮脏而又刺目。这片房子以前属于望江村,自从撤村建居之后,开始用来养奶牛,后来奶牛也不养了。1998年的时候,一个龙游人以每年几十万的资金承包了这片房子,经过一番简单的改装之后,就变成了现在这个专门出租给外来人员的出租城。由于这里大多数人都以乞讨或捡破烂为生,所以这里又被人们称为“乞丐村”或“破烂王国”。
为什么来外地乞讨的多是安徽宫小村、贵州凯里和甘肃岷县人。是什么原因令他们甘愿忍受卑下甚至屈辱的生活?难道仅仅是由于贫困才促使他们选择了乞讨?难道他们真的贫困到了只能以放弃尊严并放弃孩子的尊严去活着?
安徽省阜阳市太和县宫集镇宫小村,记者采访发现,宫小村并不穷,而是镇上出了名的富裕村,“五万不算数,十万刚起步,宫小想露脸,廿万称小富”这是形容宫小村的一句顺口溜。更令人惊讶的是:大多数村民的富裕,竟是靠压榨小残乞得来的。
走进甘肃岷县虎龙村,几乎全是黄土夯筑的土屋,寒碜,贫穷,荒凉。村子里很多人都有过要饭的经历。有的村民甚至说,“全村人十有八九都要过饭”。另一位村民说:“按照较为保守的估计,外出要过饭的村民也在百分之六十以上。”而他们去的地方,近则兰州、西安;远则长沙、北京;再远些,连黑龙江也有人去。一说起乞讨,村民要么毫无顾忌,要么便一笑置之。
贵州省凯里市是全国有名的“丐乡”,据称这里有些镇60%的人都出来“讨饭”,而记者在调查中发现,凯里市一个小学有近2/3的小学生曾在春节期间外出行乞,积攒学费。乞讨,已成为当地一些村镇的“产业”。“凯里乞丐”———今年2月13日,当地民政部门从佛山一次接回33名流浪乞讨人员时,《贵州都市报》首次使用了这个称谓。凯里的这个“产业”是如何发展起来的?外出行乞的经历对一个学童今后的发展有何影响?作为中国流浪乞讨人员一个缩影的“凯里乞丐”将走向何方?